砸49亿“捆绑”华为、豪赌百万级豪车背后,江淮汽车难撕“低端”标签,高端化转型步履维艰

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的江淮汽车(600418.SH),2024年创下近年来最大归母净利润亏损。最新财报显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的江淮汽车(600418.SH),2024年创下近年来最大归母净利润亏损。最新财报显示,公司在2024年营业收入为421.2亿元,同比下降6.3%;归母净利润亏损17.8亿元,同比下降1277.6%;

扣非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17.2亿元变为亏损27.4亿元,亏损额进一步扩大。往期财务数据显示,江淮汽车自2017年以来,扣非后净利润也已经连续亏损8年。

砸49亿“捆绑”华为、豪赌百万级豪车背后,江淮汽车难撕“低端”标签,高端化转型步履维艰

《眼睛财经》注意到,公司正试图以一场豪赌扭转颓势。近日,上交所披露江淮汽车49亿元定增申请已获受理,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入高端智能电动平台研发。这是继与华为联合推出百万级豪华车型尊界S800后,江淮汽车欲在新能源赛道与华为进一步的深度“捆绑”。

砸49亿“捆绑”华为、豪赌百万级豪车背后,江淮汽车难撕“低端”标签,高端化转型步履维艰

然而,产品定位低端、竞争力不足,品牌溢价能力弱,是江淮汽车乘用车长期留给外界的刻板印象。由于高端智能电车市场容量有限,并且江淮汽车没有“高端因子”,即便有华为赋能加持,其高端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认可并买单,让这场押注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短期看,华为光环与政策红利推高市场情绪;长期看,唯有扎实的销量增长与盈利改善,才能支撑股价远离“概念炒作”的标签。

筹资近50亿砸向新能源

从产业结构来看,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的比例已超过15%。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球增长最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中国与新兴市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特别是乘用车的渗透率已在近期突破50%,并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将电动化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行业发展趋势下,各大车企都想在新能源领域分得一杯羹。作为老牌车企的江淮汽车,同样不例外。

砸49亿“捆绑”华为、豪赌百万级豪车背后,江淮汽车难撕“低端”标签,高端化转型步履维艰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制造行业,汽车更新换代、生产线建设和升级、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汽车市场品牌推广等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

新能源转型的路上,江淮汽车频繁向市场“要钱”进行“补血”。例如:2016年45亿元(最终实际募资45.67亿元)的定增方案中,20亿元用于新能源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项目;20亿元用于高端及纯电动轻卡建设项目;5亿元用于高端商用车变速器建设项目。

据当时项目书预计,项目完成后,两年内将形成每年10万辆的新能源乘用车产能,以及每年15万套动力电池总成及电机电控产能。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产品将占到江淮汽车30%以上的销量份额。

此次,江淮汽车拟募集49亿元,将全部用于高端智能电动平台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入达58.75亿元。

《眼镜财经》注意到,2024年,江淮汽车称未来五年将投入研发资金超过200亿元,推出30款以上智能新能源汽车产品,并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的产业链,不断强化自主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开发的能力。足以可见,江淮汽车在新能源转型上不惜投入重金。

只不过,作为国内最早涉足新能源的车企之一,江淮汽车早在2002年便启动相关研发,并先后与蔚来、大众成立合资公司,试图抢占先机,但多年投入并未转化为市场优势。

数据显示,2024年,江淮汽车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仅3.12万辆,同比增长8.2%,远低于行业35.5%的增速;新能源车占乘用车销量比重不足20%。

高端化转型多重挑战

2016年,新能源汽车浪潮来袭,由于政策原因,新势力必须选择有造车资质企业代工。当年,江淮汽车蔚来达成协议,蔚来汽车授权商标和技术,江淮汽车负责生产制造。为了达成蔚来的产品要求,双方还合作打造了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正式成为新势力的代工厂。

在与蔚来的合作中,江淮汽车最大的收获便是代工费。根据蔚来财报数据,2018年—2022年间,蔚来总计向江淮汽车支付约30.38亿元的代工费用。直至2023年末,蔚来汽车收购了江淮汽车的两家工厂,获得了独立生产汽车的资格,从而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江淮汽车代工时代。因此,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江淮汽车需要打造自己的主力车型。

根据募集说明书,该项目以江淮汽车电动汽车技术为基础,融合华为等高科技企业智能化、网联化汽车解决方案,开发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电动平台,推动高效能动力电控技术、先进电机技术、软硬件整合技术,以及平台集成的智能驾驶系统、网联化系统、新材料应用、关键零部件等持续迭代升级,以研究积累的技术为基础,打造全新高端智能系列车型,覆盖轿车、SUV和MPV等乘用车主要品种。

江淮汽车的战略意图来看,此次融资是与华为深度“捆绑”。作为华为的鸿蒙智行“四界”(问界、智界、享界和尊界)的一部分,尊界定位为超豪华智能汽车,目标瞄准百万级别市场,直接对标劳斯莱斯、奔驰迈巴赫S等D级豪华车型。尊界S800将于5月底上市,上市即交付。

据悉,2023年12月,江淮汽车宣布将与华为终端联手打造豪华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前者总体负责开发、制造,华为则负责销售渠道。

砸49亿“捆绑”华为、豪赌百万级豪车背后,江淮汽车难撕“低端”标签,高端化转型步履维艰

在华为鸿蒙智行系列中,尊界是首个也是唯一的百万级品牌,江淮汽车也将筹码押在高端智能电车赛道。

不过,尽管这款百万级轿车还未上市,但围绕双方合作争议不小。其一,虽然江淮汽车也涉足乘用车,但其旗下的乘用车长期以10万-30万元价位车型为主,品牌溢价能力薄弱。

据产销快报显示,今年1月江淮汽车累计销量为3.556万辆,较去年同期减少9.39%。其中乘用车同比减少11.34%至1.09万辆左右。乘用车中,销量降幅最大的是基本型乘用车(轿车),达到34.66%;多功能乘用车(MPV)亦同比下降16.8%。

行业人士认为,在此之前,江淮汽车未涉足高端车市场,甚至在低端乘用车领域都难有绝对话语权,能否撑起百万售价存疑。

余承东曾这样介绍尊界S800:“我们远远超越了迈巴赫、劳斯莱斯Phantom这个档次,比它们更豪华、更高端、更舒享的定位。”

在行业人士看来,高端智能电车市场容量有限,且需直面特斯拉蔚来理想等品牌的激烈竞争。即便有华为技术赋能,消费者对江淮汽车高端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仍需时间培育。

业绩股价“冰火两重天”

源于与华为合作的概念炒作及对智能化转型的强烈预期,江淮汽车股价在2024年逆势飙涨。只不过,江淮汽车难有相匹配的业绩。

《眼镜财经》注意到,新能源车业务业绩贡献较为有限,江淮汽车的燃油车业务同样陷入困境:乘用车领域,由于受到合资品牌价格下探和自主品牌价格内卷的双重挑战,江淮汽车的溢价空间被不断压缩。有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燃油乘用车毛利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比亚迪同期23.94%的毛利率。在燃油商用车领域,如轻卡、重卡等,也因宏观经济和物流需求的影响,销量和利润双双下滑。

砸49亿“捆绑”华为、豪赌百万级豪车背后,江淮汽车难撕“低端”标签,高端化转型步履维艰

2024年江淮汽车累计销量为40.3万辆,同比下降7.42%。而同一时期,吉利汽车销量为217.66万辆,同比增长32%,比亚迪销量为427万辆,同比增长41.26%。这与“2025年百万辆”目标相差甚远。

新能源业务规模小,燃油车业务面临竞争加剧,江淮汽车的业绩进一步暴露危机。自2017年以来,江淮汽车扣非后净利润一直处于亏损。2024年,江淮汽车归母净利润更是预亏17.7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27.4亿元左右,主因联营企业大众安徽亏损13.5亿元及资产减值计提11亿元。

行业人士认为,这样的情况下,江淮汽车拥抱鸿蒙智行,或是想复刻赛力斯的神话。但高端意味着难以走量,尊界S800能否在短期内对业绩形成实质拉动还是未知数。若高端产品市场表现不及预期,当前估值泡沫恐难持续。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奇瑞汽车、北汽等品牌的加入,华为智选车的稀缺性进一步被稀释,即使江淮汽车深度“捆绑”华为,在更多用户看来也不是那么“独一无二”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远视互动

(0)
远视财商远视财商
上一篇 2025-03-31 上午10:09
下一篇 2025-04-02 下午3:27

相关推荐

  • 并购踩雷余热未散,多重压力下清水源难逃亏损危机

    2025年开年,清水源(300437.SZ)又因为收购公司财务造假案陷入立案调查。1月20日,清水源发布公告,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同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2016年至2018年年报也存在会计差错。2月13日,公司回应称,已收到监管决定书,正在配合整改。 《眼镜财经》注意到,以上两起案件都与清水源此前的收购案相关。2015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清水源,主要业务包括水处理剂及衍生品。上市后不久,2016年该公司披露拟通过重大资产重组的方式,收购钟盛、宋颖标持有的同生环境100%股权。 本以为公司收购的是个“宝”,但同生环境到手却变成了“雷”,不仅原股东对同生环境虚增估值,其更是在业绩承诺期间进行财务造假。现如今,清水源不仅要通过诉讼等手段追索损失,还得面临对过往财报的调改,可能导致公司过往的财务数据进一步恶化。 可以说,清水源的一次“看走眼”,影响公司的余波仍在持续。 并购牵扯出刑事案件 此次清水源发布的两则公告,对涉案细节均未做过多介绍。不过回溯过往公司披露的大量讯息,可知两起案件都与此前清水源对同生环境的收购案高度相关。 《眼镜财经》了解到,2016年,清水源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了同属水处理行业的同生环境100%股权,收购前,钟盛、宋颖标为同生环境大股东,分别持股50%。 当时,收购总价为4.95亿元,其中1.73亿元以现金支付,剩余3.22亿元以每股23.02元的价格向宋颖标、钟盛发行1400万股股票的方式支付。 根据当时签署协议,钟盛、宋颖标同时对同生环境2016年—2018年间业绩做出承诺,三年需完成总计1.58亿元的净利润,如业绩未完成,二人须对净利润差额进行补偿。 看似双赢的收购,却在此后引发了一连串问题。 2019年7月,清水源审计发现,同生环境原管理层存在非法侵占公司利益行为,遂报案。后经法院多轮审理,2024年7月此案迎来终审判决,…

    2025-04-02
    10
  • 从”男人衣柜”到千亿生态:海澜之家如何用数字化破局服装寒冬?

    2025 年 3 月 28 日,海澜之家股价报收 8.06 元,成交额 2.05 亿元,换手率 0.53%,总市值 387.10 亿元。海澜之家从年初的6.5元至今,涨幅达到23%,最高涨幅达到37%报价8.96元。尽管股价出现短期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海澜之家作为国内男装龙头,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股价波动背后的市场情绪与资金流向 近期,海澜之家股价的波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3 月 28 日,主力资金净流出 2405.99 万元,占总成交额 11.71%,而散户资金则呈现净流入态势,净流入 3256.34 万元,占总成交额 15.85%。这种资金流向的分化,反映出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对海澜之家后市判断的明显分歧。 然而,从舆情分析来看,13 家机构预测目标均价 9.32 元,高于当前价 15.63%,这表明部分机构投资者对海澜之家的未来发展仍持乐观态度。尽管市场情绪目前极度悲观,但机构的预测或许暗示着海澜之家在当前价位已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品牌拓展与多元化布局的积极信号 海澜之家近年来在品牌拓展和多元化布局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5 年 3 月 14 日,海澜之家盘中异动拉升,一度大涨逾 6% 触及 8.94 元 / 股,消息面上,合肥百大集团与京东奥莱达成战略合作,安徽省首家京东奥莱旗舰店正式进驻百大心悦城,而京东奥莱是由海澜之家与京东携手打造。 这一合作被视为海澜之家在渠道拓展方面的重要举措。目前,海澜之家京东奥莱单店模型进展顺利,有望继续跑通和复制。线下方面,2025 年以来,公司旗下京东奥莱门店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陆续开业,截至目前门店数达 11 家。线上方面,京东奥莱官方旗舰店共上线 16 个品牌。通过打造奥莱这一新场景,海澜之家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商品选择,还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 此外,海…

    2025-03-31
    23
  • 研发与营销失衡,产品同质化,九阳难以扭转颓势迷局

    因为一款神奇的豆浆机而火爆,巅峰时候的九阳股份连广告也是耳熟能详;甚至因为代言人杨幂那句熟悉的广告词,连不爱喝豆浆的人都想买一个豆浆机回家,可为什么短短几年,九阳就从巅峰滑落,变得无人问津,销量大跌呢? 前不久九阳股份发布了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三季度营收61.82亿元,同比下降8.84%;净利润9167.14万元,同比下降74.87%;其中单季度亏损高达7732.87万,更是刷新了该品牌有史以来的最大下跌幅度。驶入第31年的九阳,无可避免的遇到了和普通人一样的焦虑:中年危机! 至于这个危机来自何方,说起来真的和普通人遭遇的世事无常、大浪淘沙,是一样的道理。正所谓:“天道有轮回,岁月饶过谁?”它能给你头戴光环的辉煌,同样也可以把这种难得的荣光随时收回,只不过,九阳的盛极而衰,更像是市场更替、商海浮沉的轮回。 成也豆浆机,败也豆浆机 可能很多人认识九阳,是近几年的事情。因为就在它刚成立的1994年,那时候的人们别说买台豆浆机回家,恐怕全国每天喝豆浆的人也不多。原因无他,广大70、80后都知道,1994年的中国普通居民,大家的生活条件远没有现在这么好,不少三四线城市的一杯豆浆都是手工现磨的,售价可能2毛钱左右,要把一台豆浆机买回家,这得是“有钱人”才有的优裕生活。 但就是在这时,九阳发明了第一台电机上置式豆浆机,随后开始在市场上开始了一系列的专业运作。到了2002年,名字叫九阳的小家电公司正式在山东成立,并且确立了多元化经营的发展之路;5年后的2007年,九阳大规模引进战略投资,为即将上市做足了准备工作;也就是在2008年,更名九阳股份后顺利在A股完成IPO,进入资本运作时代。 很多人只知道九阳豆浆机是其拳头产品,却不知道在完成A股上市后,九阳还进军净水领域,并且在2012年涉足大厨电领域,开始展示它的多元化扩张之路。包括2018年收购美股上市公司SharkNinjia(简称…

    2025-03-31
    23
  • 王者崛起,东土科技即将成为最具潜力的AI机器人霸主?

    做企业和做人可能都在遵循一个相同的道理:所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才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最终树立起一座让人仰望的丰碑。 没有哪个人是突然横空出世,马上就化身盖世英雄的;也没有哪个企业出道即巅峰,一战封神,然后就顺利登陆股市,在市场和股市大杀四方,所向披靡。这是那些写小说、造神才惯用的套路,现实中,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练就七十二变的不败金身,才能在成功的路上斩妖除魔、披荆斩棘。否则,很可能还没扬名立万,就被淹没在瞬息万变的洪流中。 东土科技,无疑就是属于这样一家经历过各种境遇、甚至一直被低估,潜心“修炼”20年,直到最近才开始发力,逐渐崛起,然后被公众所熟知的企业。这家成立已有24年历史的互联网工业企业,做的就是工业互联网全栈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控制和控制定义城市功能,推动5G和人工智能在工业、城市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仅在通信协议、工业APP软件承载平台和控制硬件平台三个层面的技术,就能让许多人叹为观止。 可意外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技术尖端、并且含量极高的企业,在开始的几年里,大多数时间都是默默耕耘,不为众人所知;甚至到了近几年,业绩和市场都不是那么理想,直到AI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这家含金量十足的企业,才开始显露出它的锋芒,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 创建24年以来不为人所熟知、上市12年以来,无论是业绩、股价和市场影响,都不是那么引人注目,但就在短短的2024年,东土科技突然崛起,有可能成为最具潜力的AI机器人霸主,这个凭据来自何处?又以何为依托呢? 东土科技,牛在哪里? 作为专注于工业互联网底层技术研发的企业,东土科技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及新兴市场布局方面上都有着非常大的潜力,无论是技术壁垒和研发实力,还是新兴业务增长,都是工业互联网赛道保持领先、投资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可在备受期待的另…

    2025-03-28
    36
  • 明明净利润增长180%,为什么都市丽人会被质疑?

    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每年的财报是最根本的依据;而判断一个企业是否能让员工和股民、投资者满意,就得看每年的分红和效益;至于这个企业在市场什么地位,在股市如何,那得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考量,但业绩绝对是一项重要的依据。 原因很简单,业绩足够好,利润才能上去;有了业绩亮眼的表现,哪怕短时间内可能股价被低估、市值不高,但只要业绩一直好,总有量价齐飞的一天。相反,怕的是股价和市值虚高,或者被人为炒作,业绩又无法与股价、市值匹配,那总有“纸包不住火”的一天,一旦真相被揭露,就可能跌入一个过街老鼠的境地。目前的“内衣第一股”——都市丽人,无疑就面临这样的处境:业绩不够,卖房来凑;主业不行,副业来拼! 尽管在3月11日发布的2024年财报预告中,全年利润同比增长180%,仅从这个数据看,好像有了重新反弹的迹象,但如果深究之下,则会发现身为“内衣第一股”,标准的服装行业,都市丽人利润暴增并不是靠服装主业,而是“另有玄机”。 卖内衣真的那么赚钱,不然哪来的利润增长180%? 根据最新出炉的一份内衣销量数据统计中,排在前四名的分别是Ubras、蕉内、猫人、草本初色,它们的销量也分别是Ubras、蕉内突破80亿元,紧跟其后的在互联网平台上反响强烈,长期占据网购热门。反观在近期公布2024年业绩预告的都市丽人,电商业务约为11亿人民币,包括线下4500家门店净增长2%,归母净利润预计约为1.19亿元,但与业内排名靠前的同行,只能说相差巨大,昔日的“内衣第一股”早已名不副实,空有当年辉煌时的名头,业绩却已经是今非昔比。 如果仅从2023年毛利率为47.5 %、净利率为 1.47%的数据观察,都市丽人并不是真正算赚钱容易的企业,在服装行业同样也很难有处于领先的优势。那么,但在所有人都感到服装行业不景气、库存挤压过高、利润一再降低的大环境之下,都市丽人反而出现净利润增长180%的业绩向好,这…

    2025-03-27
    44
  • 净利润大涨6倍,全志科技的“变通”财富之路

    普通人到了一定年纪,尤其是中年以后,会发现钱越来越难赚,生活越来越难。原因其实很简单,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牵挂的东西越来越多,放不下的东西也多,再也没有以前那种义无反顾、一往直前的勇气和果敢,所以生活太过稳定,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的模式中,难以打破。 许多企业的发展,其实也和做人一样,如果一开始不能向着一个清晰的方向发展,不断突破潜能,一旦陷入一个固步自封的泥潭中,就很容易不进则退,在市场剧烈的竞争中逐渐被抛弃,最后无声消亡。变或不变,其实才是企业兴衰成败真正的考量之道,是在矛盾中必须选择的最终命题。 成功的企业千千万万,但真正能给人提供启示的,或许并不多,因为很多企业的发展轨迹常人难以追寻,而像全志科技这样突然从一家智能应用处理器和智能电源芯片设计的高新企业,一跃成为AI芯片+RISC-V双龙头的行业巨头,精准捕捉智能家居、车载、工业等多个领域的增量需求,实现多领域协同增长,在2024年净利润预计增长6倍,背后的“变通”财富经,值得深思。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商机”则属于敢于自我突破的企业 都知道全志科技是国内领先的芯片设计龙头企业,这种极高的定位,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一面是本身的起点很高,潜力无限;不利的一面则是因为“身份高贵”,让其“不屑”去做一些看似不太“高大上”的业务。 这种自带光环的出身,如果发生在一个资质不错的个身上,很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甚至错过最好的发展周期。与此相比,全志科技因为在SoC 芯片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产品布局也涵盖智能终端应用处理芯片、电源管理芯片、无线互联芯片等,在平板电脑、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车载仪表等多个场景都有它的身影,客户群体包括国内许多知名的头部企业,业务布局广泛,甚至全面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用我们平时的话说,就是:“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商机自然是属于敢于突破的企业,但前提是你…

    2025-03-26
    41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 38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