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第一股”亏损十余年后,如今的两面针将走向何方?

“牙膏第一股”亏损十余年后,如今的两面针将走向何方?

转眼2025年已经过了2个月,许多80、90后的记忆似乎都在接受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越来越多美好的回忆开始难以挽回的离去,承载记忆的东西更多的在消散,从这些年各类童年记忆的模糊,到记忆中伴随自己成长的烙印也在淡去。今年春节最大的震撼,莫过于48岁的大S英年早逝,记忆中的《流星花园》却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

除了这些承载荧幕回忆的明星逐渐凋零,连一些带有那个年代深刻烙印的东西,也在不断地消退,比如曾经留下“一口好牙,两面针”广告的老牌牙膏品牌两面针。那时候只知道广告一遍接一遍的重复播放,却不知时隔多年,这个曾经无比熟悉、走进千家万户的牙膏品牌,也会在多年以后,走出一条让人唏嘘的发展曲折之路。

“牙膏第一股”亏损十余年后,如今的两面针将走向何方?

两面针的发展经历,可能不像某些进入“中年危机”的企业,遇到各种品牌老化、业绩下滑、市场定位失衡、和时代脱节的阻力和困境,这家至今已有84年历史的国民企业,曾在2004年成功登陆A股,成为国内“牙膏第一股”。可在随后的20余年里,业务广泛涉及日化、纸业、精细化工、医药、房地产等领域,反而因为多元化迷失,连续十几年亏损,直到2023年才业绩翻身,重回正轨。

可惜,时不我待,那些年错过的不止是大雨,也有错过的爱情、错过的财富、错过的暴富机会······对标同样以中药配方驰名的云南白药,两面针无论在品牌影响力、商业价值、市场空间上可能都不遑多让,但与竞争对手走出一条截然不然的发展之路,竟又有颇为相似的殊途同归之处。云南白药“不务正业”的靠投资赚得一波财富,却又在几次高层易主换血后重操旧业,将重心回归主业;两面针同样如此,几经波折,走马灯一样换了许多掌舵人,多元化未果陷入亏损泥潭,再逐渐回归牙膏主业,只是业绩翻身,靠的并不是品牌影响力加持的牙膏,而是在经济性酒店销售20亿支、市场占有率超过50%的酒店专用牙膏。

“牙膏第一股”亏损十余年后,如今的两面针将走向何方?

换句话说,如今的两面针在折腾一番后,丢掉了原本在牙膏市场领跑的品牌地位,却在“病急乱投医”之下建成了最大的旅游牙膏生产基地,稳居酒店一次性用品细分行业龙头地位。尝试过造纸、房地产、出口贸易以及蔗糖制造等业务,最后发现还是牙膏是正道,连续亏损14年,2023年终于实现净利润2280.67万元,同比增长159.11%,比起20年前销售5亿支牙膏,与佳洁士、高露洁形成“三足鼎立”的巅峰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顶着昔日“药膏第一股”的名头,盈利2280万与同为牙膏巨头的云南白药37.64亿元的净利润形成鲜明对比,两面针想要重拾昔日辉煌,可谓难上加难!

更为严重的是,在四处开花、寻求多元化的这20年里,进军多个行业并未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反而陷入无止境的“烧钱”和“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丢掉核心竞争力不说,只能靠酒店用品业务来勉强支撑,近期的危机也是接踵而至。

“牙膏第一股”亏损十余年后,如今的两面针将走向何方?

截止2024年6月底,公司持有中信证券、交通银行等多个相关股份期末账面价值约1.82亿元;同期柳州银行、北部湾银行的期末账面价值约2.92亿元的账务,都是公司急需应对的考验。过去说“一分钱逼死好汉”,前两年陷入亏损的两面针靠甩卖资产来度过危机,当频频转让资产成了一种常态,历年来补充流动资金、扭亏为盈只是一种奢望,哪怕已经在2023年盈利2280万,但杯水车薪,两面针最危机的时刻,恐怕还未来临。

“牙膏第一股”亏损十余年后,如今的两面针将走向何方?

2006年-2020年间因为涉及多个业务而减值3.28亿元,不得已只好紧急“瘦身”,陆续砍掉一些亏损严重、烧钱无度的业务,靠抵押股权和股份转让来换取一些借贷机构的输血,先后获利8.74亿元来填补不断亏空的窟窿。可惜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盈利后,2022年又出现亏损,让高层感到“屋漏偏风连夜雨”的祸不单行,也让这个老字号的牙膏品牌陷入无尽的深渊。

当初的亲民路线曾是两面针走上巅峰的杀手锏,物美价廉深受消费者喜爱,可偏偏“既得陇复望蜀”,一心想要高端化,却未能展现出超高的营销能力匹配。不得已之下瞄准酒店用品业务,2023年贡献6.96亿元营收、1778.80万元的业绩,算是勉强止血,但另一家子公司芳草产品仅有3621.09万元的营收,距离巅峰时的2006年牙膏业务收入3.12亿元相去甚远,在C端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产品创新和营销都不给力,酒店用品的业务一旦见顶,两面针还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牙膏第一股”亏损十余年后,如今的两面针将走向何方?

目前的两面针,又到了一任掌舵人走马换将的时候,针对功能性高端牙膏产品市场饱和,公司品牌、渠道优势荡然无存,产品无法实现突破的难题,昔日的“牙膏第一股”,如今的两面针又将走向何方?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远视互动

(0)
远视财商远视财商
上一篇 2025-02-17 上午9:01
下一篇 2025-02-21 下午3:36

相关推荐

  • 并购踩雷余热未散,多重压力下清水源难逃亏损危机

    2025年开年,清水源(300437.SZ)又因为收购公司财务造假案陷入立案调查。1月20日,清水源发布公告,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同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2016年至2018年年报也存在会计差错。2月13日,公司回应称,已收到监管决定书,正在配合整改。 《眼镜财经》注意到,以上两起案件都与清水源此前的收购案相关。2015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清水源,主要业务包括水处理剂及衍生品。上市后不久,2016年该公司披露拟通过重大资产重组的方式,收购钟盛、宋颖标持有的同生环境100%股权。 本以为公司收购的是个“宝”,但同生环境到手却变成了“雷”,不仅原股东对同生环境虚增估值,其更是在业绩承诺期间进行财务造假。现如今,清水源不仅要通过诉讼等手段追索损失,还得面临对过往财报的调改,可能导致公司过往的财务数据进一步恶化。 可以说,清水源的一次“看走眼”,影响公司的余波仍在持续。 并购牵扯出刑事案件 此次清水源发布的两则公告,对涉案细节均未做过多介绍。不过回溯过往公司披露的大量讯息,可知两起案件都与此前清水源对同生环境的收购案高度相关。 《眼镜财经》了解到,2016年,清水源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了同属水处理行业的同生环境100%股权,收购前,钟盛、宋颖标为同生环境大股东,分别持股50%。 当时,收购总价为4.95亿元,其中1.73亿元以现金支付,剩余3.22亿元以每股23.02元的价格向宋颖标、钟盛发行1400万股股票的方式支付。 根据当时签署协议,钟盛、宋颖标同时对同生环境2016年—2018年间业绩做出承诺,三年需完成总计1.58亿元的净利润,如业绩未完成,二人须对净利润差额进行补偿。 看似双赢的收购,却在此后引发了一连串问题。 2019年7月,清水源审计发现,同生环境原管理层存在非法侵占公司利益行为,遂报案。后经法院多轮审理,2024年7月此案迎来终审判决,…

    2025-04-02
    19
  • 砸49亿“捆绑”华为、豪赌百万级豪车背后,江淮汽车难撕“低端”标签,高端化转型步履维艰

    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的江淮汽车(600418.SH),2024年创下近年来最大归母净利润亏损。最新财报显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的江淮汽车(600418.SH),2024年创下近年来最大归母净利润亏损。最新财报显示,公司在2024年营业收入为421.2亿元,同比下降6.3%;归母净利润亏损17.8亿元,同比下降1277.6%; 扣非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17.2亿元变为亏损27.4亿元,亏损额进一步扩大。往期财务数据显示,江淮汽车自2017年以来,扣非后净利润也已经连续亏损8年。 《眼睛财经》注意到,公司正试图以一场豪赌扭转颓势。近日,上交所披露江淮汽车49亿元定增申请已获受理,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入高端智能电动平台研发。这是继与华为联合推出百万级豪华车型尊界S800后,江淮汽车欲在新能源赛道与华为进一步的深度“捆绑”。 然而,产品定位低端、竞争力不足,品牌溢价能力弱,是江淮汽车乘用车长期留给外界的刻板印象。由于高端智能电车市场容量有限,并且江淮汽车没有“高端因子”,即便有华为赋能加持,其高端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认可并买单,让这场押注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短期看,华为光环与政策红利推高市场情绪;长期看,唯有扎实的销量增长与盈利改善,才能支撑股价远离“概念炒作”的标签。 筹资近50亿砸向新能源 从产业结构来看,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的比例已超过15%。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球增长最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中国与新兴市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特别是乘用车的渗透率已在近期突破50%,并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将电动化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行业发展趋势下,各大车企都想在新能源领域分得一杯羹。作为老牌车企的江淮汽车,同样不例外。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制造行业,汽车更新换代、生产线建设…

    2025-03-31
    29
  • 从”男人衣柜”到千亿生态:海澜之家如何用数字化破局服装寒冬?

    2025 年 3 月 28 日,海澜之家股价报收 8.06 元,成交额 2.05 亿元,换手率 0.53%,总市值 387.10 亿元。海澜之家从年初的6.5元至今,涨幅达到23%,最高涨幅达到37%报价8.96元。尽管股价出现短期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海澜之家作为国内男装龙头,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股价波动背后的市场情绪与资金流向 近期,海澜之家股价的波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3 月 28 日,主力资金净流出 2405.99 万元,占总成交额 11.71%,而散户资金则呈现净流入态势,净流入 3256.34 万元,占总成交额 15.85%。这种资金流向的分化,反映出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对海澜之家后市判断的明显分歧。 然而,从舆情分析来看,13 家机构预测目标均价 9.32 元,高于当前价 15.63%,这表明部分机构投资者对海澜之家的未来发展仍持乐观态度。尽管市场情绪目前极度悲观,但机构的预测或许暗示着海澜之家在当前价位已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品牌拓展与多元化布局的积极信号 海澜之家近年来在品牌拓展和多元化布局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5 年 3 月 14 日,海澜之家盘中异动拉升,一度大涨逾 6% 触及 8.94 元 / 股,消息面上,合肥百大集团与京东奥莱达成战略合作,安徽省首家京东奥莱旗舰店正式进驻百大心悦城,而京东奥莱是由海澜之家与京东携手打造。 这一合作被视为海澜之家在渠道拓展方面的重要举措。目前,海澜之家京东奥莱单店模型进展顺利,有望继续跑通和复制。线下方面,2025 年以来,公司旗下京东奥莱门店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陆续开业,截至目前门店数达 11 家。线上方面,京东奥莱官方旗舰店共上线 16 个品牌。通过打造奥莱这一新场景,海澜之家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商品选择,还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 此外,海…

    2025-03-31
    28
  • 研发与营销失衡,产品同质化,九阳难以扭转颓势迷局

    因为一款神奇的豆浆机而火爆,巅峰时候的九阳股份连广告也是耳熟能详;甚至因为代言人杨幂那句熟悉的广告词,连不爱喝豆浆的人都想买一个豆浆机回家,可为什么短短几年,九阳就从巅峰滑落,变得无人问津,销量大跌呢? 前不久九阳股份发布了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三季度营收61.82亿元,同比下降8.84%;净利润9167.14万元,同比下降74.87%;其中单季度亏损高达7732.87万,更是刷新了该品牌有史以来的最大下跌幅度。驶入第31年的九阳,无可避免的遇到了和普通人一样的焦虑:中年危机! 至于这个危机来自何方,说起来真的和普通人遭遇的世事无常、大浪淘沙,是一样的道理。正所谓:“天道有轮回,岁月饶过谁?”它能给你头戴光环的辉煌,同样也可以把这种难得的荣光随时收回,只不过,九阳的盛极而衰,更像是市场更替、商海浮沉的轮回。 成也豆浆机,败也豆浆机 可能很多人认识九阳,是近几年的事情。因为就在它刚成立的1994年,那时候的人们别说买台豆浆机回家,恐怕全国每天喝豆浆的人也不多。原因无他,广大70、80后都知道,1994年的中国普通居民,大家的生活条件远没有现在这么好,不少三四线城市的一杯豆浆都是手工现磨的,售价可能2毛钱左右,要把一台豆浆机买回家,这得是“有钱人”才有的优裕生活。 但就是在这时,九阳发明了第一台电机上置式豆浆机,随后开始在市场上开始了一系列的专业运作。到了2002年,名字叫九阳的小家电公司正式在山东成立,并且确立了多元化经营的发展之路;5年后的2007年,九阳大规模引进战略投资,为即将上市做足了准备工作;也就是在2008年,更名九阳股份后顺利在A股完成IPO,进入资本运作时代。 很多人只知道九阳豆浆机是其拳头产品,却不知道在完成A股上市后,九阳还进军净水领域,并且在2012年涉足大厨电领域,开始展示它的多元化扩张之路。包括2018年收购美股上市公司SharkNinjia(简称…

    2025-03-31
    31
  • 王者崛起,东土科技即将成为最具潜力的AI机器人霸主?

    做企业和做人可能都在遵循一个相同的道理:所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才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最终树立起一座让人仰望的丰碑。 没有哪个人是突然横空出世,马上就化身盖世英雄的;也没有哪个企业出道即巅峰,一战封神,然后就顺利登陆股市,在市场和股市大杀四方,所向披靡。这是那些写小说、造神才惯用的套路,现实中,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练就七十二变的不败金身,才能在成功的路上斩妖除魔、披荆斩棘。否则,很可能还没扬名立万,就被淹没在瞬息万变的洪流中。 东土科技,无疑就是属于这样一家经历过各种境遇、甚至一直被低估,潜心“修炼”20年,直到最近才开始发力,逐渐崛起,然后被公众所熟知的企业。这家成立已有24年历史的互联网工业企业,做的就是工业互联网全栈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控制和控制定义城市功能,推动5G和人工智能在工业、城市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仅在通信协议、工业APP软件承载平台和控制硬件平台三个层面的技术,就能让许多人叹为观止。 可意外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技术尖端、并且含量极高的企业,在开始的几年里,大多数时间都是默默耕耘,不为众人所知;甚至到了近几年,业绩和市场都不是那么理想,直到AI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这家含金量十足的企业,才开始显露出它的锋芒,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 创建24年以来不为人所熟知、上市12年以来,无论是业绩、股价和市场影响,都不是那么引人注目,但就在短短的2024年,东土科技突然崛起,有可能成为最具潜力的AI机器人霸主,这个凭据来自何处?又以何为依托呢? 东土科技,牛在哪里? 作为专注于工业互联网底层技术研发的企业,东土科技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及新兴市场布局方面上都有着非常大的潜力,无论是技术壁垒和研发实力,还是新兴业务增长,都是工业互联网赛道保持领先、投资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可在备受期待的另…

    2025-03-28
    42
  • 明明净利润增长180%,为什么都市丽人会被质疑?

    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每年的财报是最根本的依据;而判断一个企业是否能让员工和股民、投资者满意,就得看每年的分红和效益;至于这个企业在市场什么地位,在股市如何,那得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考量,但业绩绝对是一项重要的依据。 原因很简单,业绩足够好,利润才能上去;有了业绩亮眼的表现,哪怕短时间内可能股价被低估、市值不高,但只要业绩一直好,总有量价齐飞的一天。相反,怕的是股价和市值虚高,或者被人为炒作,业绩又无法与股价、市值匹配,那总有“纸包不住火”的一天,一旦真相被揭露,就可能跌入一个过街老鼠的境地。目前的“内衣第一股”——都市丽人,无疑就面临这样的处境:业绩不够,卖房来凑;主业不行,副业来拼! 尽管在3月11日发布的2024年财报预告中,全年利润同比增长180%,仅从这个数据看,好像有了重新反弹的迹象,但如果深究之下,则会发现身为“内衣第一股”,标准的服装行业,都市丽人利润暴增并不是靠服装主业,而是“另有玄机”。 卖内衣真的那么赚钱,不然哪来的利润增长180%? 根据最新出炉的一份内衣销量数据统计中,排在前四名的分别是Ubras、蕉内、猫人、草本初色,它们的销量也分别是Ubras、蕉内突破80亿元,紧跟其后的在互联网平台上反响强烈,长期占据网购热门。反观在近期公布2024年业绩预告的都市丽人,电商业务约为11亿人民币,包括线下4500家门店净增长2%,归母净利润预计约为1.19亿元,但与业内排名靠前的同行,只能说相差巨大,昔日的“内衣第一股”早已名不副实,空有当年辉煌时的名头,业绩却已经是今非昔比。 如果仅从2023年毛利率为47.5 %、净利率为 1.47%的数据观察,都市丽人并不是真正算赚钱容易的企业,在服装行业同样也很难有处于领先的优势。那么,但在所有人都感到服装行业不景气、库存挤压过高、利润一再降低的大环境之下,都市丽人反而出现净利润增长180%的业绩向好,这…

    2025-03-27
    53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3 + 4 =